【2015歐洲行】法王噶瑪巴開示:不動佛:安忍致太平〈完整〉

【2015歐洲行】法王噶瑪巴開示:不動佛:安忍致太平〈完整〉

不動佛:安忍致太平

深藍色的不動佛,以及深藍色的黑寶冠,兩者代表的都是諸佛不變的法性……

授課: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
時間:2015年 8月29日
地點:德國 波昂
中譯:堪布丹傑

大家早安。或許我應該多學一些德文。(大眾鼓掌)不過這樣的話以後我也得學法語、西班牙語了,那太多了。

這個週末,我會給予跟不動佛有關的教學,明早會給予不動佛灌頂。昨天提到,有的人可能誤解「不動佛」是一尊身體不會動的佛,其實「不動佛」也翻譯成「無嗔佛」,所以接下來我會簡單介紹一下「不動佛」或「無嗔佛」的歷史源流。

■ 不動佛的經教源流

經典中提到,不動佛所居住的淨土,位於我們這個世界的東方,名為「現喜淨土」。這樣子形容,還真的像在講外星人的故事了(眾笑),各位可能以為不動佛就像阿凡達一樣。

很久很久以前,在現喜淨土當中,有一尊佛名為「大目如來」。有一次他在對大眾說法的時候,一位比丘起身請示大目如來一個問題。他問道:「一個行於菩薩道的人,在修學菩薩學處的時候,最重要的修持是什麼?」佛陀回答道:「菩薩的一切行持當中,最重要、最不可或缺的,就是忍辱的修持。菩薩若能夠披上堅韌的忍辱鎧甲,就能夠免於各種逆緣和煩惱,尤其是免於煩惱當中嗔恨心的擾亂。」比丘聽完後深受啟發,當下便發誓願:「從今而後,直至成佛之前,我都不對任何一個眾生起嗔恨之心。」

我們常說,一個菩薩之所以能夠成為菩薩,就在於他最初發起菩提心的這個起點。就像這位比丘,他在大目如來跟前發了菩提大願,當下也就成為一位菩薩了,而他也因為這樣的願,最後證得「無嗔佛」的果位。

這位比丘在佛前一共發了八個大願,而「不對眾生起嗔恨之心」就是其中的第一個。經典中記載,在聽到比丘的大願後,會中的比丘們都感到非常驚奇、讚嘆。他們相互耳語、傳頌:「這位比丘真是了不起啊!他發的願是如此殊勝,他真是一位道心堅固的行者。他真是『不動』、『無瞋』呀!」

這麼說可能有點奇怪,不過大目如來或許受到這些耳語的啟發而說道:「比丘,你很了不起!你是一位道心堅固的行者。」接著授記:「比丘,無論時間再長,直至成佛前,你都不會違背你的誓言。因此你現在就可稱名為『無嗔』(不動)。同樣地,在你成佛之後,你的名號即是『無嗔』(不動)。」

以上是經典所記載關於不動佛的源流。

■ 不動佛的密教含義

密乘當中也有談到不動佛,也就是五方佛之一的「東方阿閦佛」。無上密續中在提到這尊佛的名號時,不再使用「無嗔」,用的是「不動」,而這時的含義又更深一層,代表的是一切諸佛的不動之心。

密乘修持循序漸進,從下部的事部、行部開始,到瑜伽部、無上瑜伽部,愈來愈細微、深奧。下部密續主要修持佛陀的「身部」,瑜伽部強調的是報身大日如來的修持,這屬於佛陀的「語部」,進一步到了無上瑜伽部的時候,就更加的細微,主要是修持佛陀的「心部」。因此無上瑜伽部當中的不動佛,代表的是佛心的無二智慧。

■ 見到黑寶冠,就有見性的機會

既然講到無上密續的不動佛,我就再多講一些。相信在座許多人見過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,沒有見過的,可能內心覺得跟他非常親近。總之,法王噶瑪巴曾經在國外多次舉行黑寶冠儀式,而黑寶冠跟不動佛有著很密切的關係。

由於西藏氣候寒冷,帽子就很重要,因為有禦寒的效果,印度比較炎熱,所以比較少看到有人戴帽子。在西藏不同的佛教傳承當中,有各種不同樣式的法帽,我有時想,當不同傳承上師聚會一起的時候,那幅畫面可能會像是原住民的聚會,因為每個人頭上各種五顏六色的帽子,就像是原住民頭上插著的羽毛之類的。總之,藏傳佛教的法帽、寶冠樣式豐富,主要是因為西藏的天氣寒冷,帽子能夠很好的禦寒,再加上傳承各自上師的不同宗風,尤其密乘象徵符號豐富,強調能表的象徵和所表的含義,因此就很重視法帽,法帽的樣式也就非常豐富了。

黑寶冠從第一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時代就有了,但是設計不是很精緻,不像是現在各位看到的黑寶冠。一般會說「黑」寶冠,但其實它並不完全是黑色,它是深藍色的。

那麼黑寶冠和不動佛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?就像剛剛談到的,密乘當中認為不動佛代表諸佛不變的法性,而藍色是天空的顏色,代表不變,因為我們說天空是不會變動的,不會改變的,尤其在西藏看到的天空,非常清澈,顏色深藍。因此深藍色的不動佛,以及深藍色的黑寶冠,兩者代表的都是諸佛不變的法性。

黑寶冠儀式很殊勝的一個地方,就是大家在觀禮中有見性的機會。黑寶冠是諸佛無有變動之法性本質的一個表徵,因此有福緣的弟子在儀式中看到黑寶冠時,透過內外因緣的合和,以及能表和所表的緣起,就有機緣見到自心本來的面貌——不動的法性。

(上午開示結束)

(第二堂開示)

大家午安。早上跟大家簡單介紹了不動佛的源流,在下午這堂課中,我想分享的是自己跟這個法門的因緣。

近十年來,相信大家也大概知道,我們每年都會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辦噶舉大祈願法會,法會期間我們都會修持不動佛儀軌,至今沒有間斷過,主要目的是為了超薦亡者。

最初在展開不動佛修持之前,我針對這個法門做了許多的研究,廣泛地閱讀、參考許多不動佛的相關典籍。針對一些中文有,藏文沒有的典籍,我們也盡力地將之翻譯成藏文。隨著研究、翻譯的深入,我對不動佛法門也愈來愈有感覺,修持的興趣也愈來愈強烈。尤其讓我感受最深的,就是佛經中記載無嗔比丘在大目如來尊前發願的過程。無嗔比丘的其中一個大願就是:「在未成佛之前,我對任何一個眾生都不生起嗔恨之心。」我時常覺得,正是透過閱讀這段感人的文字,我自己多少得到了一些加持。

■ 無嗔大願不思議,法王聞之得加持

我們時常在菩薩的大願中看到「未成佛前」這樣的形容,這段時間其實是非常、非常漫長,通常是以「阿僧祇」為計量的單位。「阿僧祇」的意思是「無數」,是很大的一個數字,一般將它定義為個位、十位、百位這樣呈級數遞增的第六十位數字。佛教理論認為,上根菩薩也要三大阿僧祇的時間才能成佛,更不用說是一般下根的菩薩,下根菩薩據說需要三十大阿僧祇才能成佛。

在如此漫長,甚至可能比地球的壽命還長的時間當中,其實充滿了各種的挑戰,期間可能投生為人,也可能成為其他的生命。有時想想當一個菩薩真的非常不容易,例如無嗔比丘,他在如此漫長,充滿各種可能性和挑戰的漫長時期中,還能一直堅持他的大願直至最後,這真的是不可思議。

佛教當中針對這部分有些討論。舉例來說,如果一個發起菩提心的人,來世投生為動物的話,他是否還記得過去發的大願呢?一種說法是,如果生前沒有捨棄或違背菩提心的話,他將不會落入三惡道,因此不會有這種問題。另外一種說法認為,他還是可能投生到三惡道,但是由於過去菩提心的大願力,就算是投生為動物,也會是悲心比較大的動物。

■ 無嗔法門,先從一天做起

我想重點不在這些分析和研究,主要還是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,想想自己能夠堅持那麼久嗎?先不談「未成佛前」好了,那離我們還太遙遠,我們先把時間縮短看看,如果願望是:「我從今天起,直到死亡之前,我都不生氣。」一生都不生氣?好像也不敢做這樣的承諾。那麼再縮短一點:「我從今天起,一個星期內都不生氣。」這好像也很難。那麼時間再縮短一點好了:「今天一天都不生氣。」做得到嗎?有的時候甚至連這樣的承諾,我們也不敢說出口。

自己這樣想了一遍之後,我再重複閱讀那段經文,讓我對無嗔比丘更是佩服了。未成佛前的時間,或許可以說是幾億億年吧,他竟然從未違背過他不生氣的誓言。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,讓我覺得或許自己也應該試試看,或許就先從一天開始吧,一天當中就試著不生氣,然後再慢慢地延長時間,到一個星期,然後是一個月,再來是一年,我相信這樣練習下去,慢慢就能做到至少一生當中不生氣吧!當然僅僅這樣幻想沒有用,重點還是要有方法,然後至少嘗試一次這個方法,這是比較重要的。

■ 忍氣吞聲非佛法

佛法是對治、降服煩惱的方法,但是講到對治煩惱的時候,有些人誤以為是壓抑煩惱,刻意地壓抑自己的情緒,刻意地不生氣等等。有些人的確尋求的也就是這種暫時讓煩惱消失、逃避煩惱的方法,但是這樣的壓抑只是治標不治本,我們應該想想,如何才能從根本上去對治我們的煩惱。

還有一些佛教徒會覺得:我現在成為佛教徒了,以後就不能生氣了。結果一不小心生氣,就感到非常羞愧和自責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,他們會像西藏諺語所說的「就算心中有火,也不讓口中冒出煙來」,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,就算氣到不行,也強顏歡笑,這並不是佛教對治煩惱的意思。

■ 內心歡喜能治本

正確的對治煩惱,降伏自心,必須從根本上著手。而這個根本指的是發掘出我們自心中的一種喜悅,而這個喜悅可以說就是一種感動。一個心懷喜悅,容易感動的人,也是一個比較願意接受改變的人。他總能夠適時地調整自己,整治自心。很多人修行遇到了瓶頸,問題都出在少了份感動和喜悅,這時候就算再怎麼勉強自己用功修行,都沒有用處,會發現很難有所改變。而無嗔比丘「未成佛前都不生氣」的大願,就是一個讓我感動莫名的一個大願,到現在都還深深記在心裡。我猜想自己一定因此得到了一些加持。

我時常想起一句話:「過去佛陀的行誼,現在弟子的口訣。」過去佛菩薩、祖師們的行誼事蹟,就是對於我們弟子最好的口訣。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口訣就是記載在經書上的文字,當然那些也很重要,但它畢竟只是文字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的行誼,這些才是活生生的口訣。所以希望大家能多閱讀佛菩薩、祖師們的故事,並且效法他們。

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百分之百模仿他們,發一樣的願,做一樣的事情,並不是的,重點是從這樣的經文故事當中得到啟發。我們要學習的是無嗔比丘的那份勇猛之心和堅定之情,我覺得這才是重點。無嗔比丘好像就在告訴我們:「你也要繼續努力,要加油啊!要有自信,不要害怕,好好地學習。」很多時候光是靜靜閱讀這一段經文,就能夠得到很大的鼓勵。總之,我們都說要有慈心,慈心就是希望眾生得到快樂的的心,而慈心的相反也就是「嗔恨心」,或者是「怨害心」,所以「不生氣」的行持,真的非常重要。

■ 降伏煩惱,便是戰勝魔軍

不動佛是化身佛,我們知道化身佛有所謂的十二相成道,其中有一相就叫做降伏魔軍。但是不動佛的特點之一就是,他大概不會有這一相,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他從發菩提心後,一直到成佛之前,都沒有生起一點嗔害之心,所以當他在現喜淨土成佛的時候,也沒有任何的魔軍、怨敵需要去降伏。另外一個可能是,無嗔比丘成佛的時候,魔軍剛好放假不在,所以沒有出現,當然這是開玩笑的。
魔軍其實跟我們內在的煩惱是息息相關,當一個人他的嗔心愈強烈的時候,這些所謂的魔軍或敵人也會愈強大,愈能夠傷害你。相對而言,如果我們心中的嗔恨之心愈來愈少,愈來愈平靜的時候,外在的魔軍便會消失,不再有力量。所以魔軍的強弱,取決於我們自己的煩惱是多還是少。

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黑暗面,也有光明面,兩者都有,現實情況就是如此。這很像是電影「蜘蛛俠」裡面有紅色的跟黑色的兩個蜘蛛人是一樣的。大多數的時間,我們難以掌控自己的心,情緒起起伏伏,黑暗面似乎掌控了一切,偶爾才會有一些光明、正面的情緒出現。

一些大腦科學家們提到人腦的一個重要功能,就是及時反應外在的危險,譬如說如果一隻老虎突然出現在面前,大腦就會即時反應,幫助我們避開危險。但是,這只是針對某個即時的外在危險,大腦才會做出保護的動作,至於一個不是即時的外在危險,例如「一個月之後會有老虎出現」的這種危險,大腦就不會做出反應,因為這種未來狀況對於大腦來說還未發生。那麼要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潛在的危險呢?這時我們無法依靠大腦,而是需要依靠心上的修持,因此隨時保持覺知和正念,這就很重要了。

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危險,譬如戰爭、流行病,像是伊波拉病毒等等,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和苦難。但是這些都還只是外在的危險。我覺得有一種更恐怖的危險,它發自於我們的內心,而且將帶來更嚴重的災難。這種危險是什麼?它就是冷漠,一種對於別人漠不關心,缺乏同理心的冷漠。由於它是慢慢發生的,很難察覺得到,因此更加的危險,只要稍不注意,我們隨時都有可能直接、間接地在製造災難和傷害。

■ 正念覺知,攻克冷漠魔

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,保持覺知和正念的重要性。不然,哪天可能自己變成了魔,到時才有所警覺的話,那就太遲了。我們常說伏魔、伏魔,就是要降伏內心自我、冷漠的魔。總之,請大家記得一定要隨時保持正念和覺知,這太重要了。講到這裡我想也差不多了,多說無益,修行是自己的事情,一定得從自己開始做起,希望大家都能夠努力去實踐。

在這裡再次地跟大家保證,明天將給的不動佛灌頂,不會像昨天的觀音菩薩灌頂一樣地消失。過去幾年來,噶舉大祈願法會期間都會舉行不動佛的閉關,而針對不動佛閉關的行者,我也會給予不動佛的灌頂。總之,灌頂是對我們的一種提醒和鼓勵,讓我們有一個被觸動的機會,因而改變自己的心。每個人感動的點可能都不一樣,有的是因為上師或者佛菩薩的某種示現,例如被大悲心所感動,或是被眾生的苦難所觸動,因而生起關愛之心。總之,我非常希望明天的灌頂,是一個好的開始,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。

文字 &  圖片均轉自官網

http://www.kagyuoffice.org.tw/17th-karmapa/teachings/20150829 


福田付款方法
福田掃碼付款
  • 支付寶付款
  • 微信付款
相關文章
【2015歐洲行】法王噶瑪巴開示:不動佛:安忍致太平〈完整〉

福田熱點